昨天看了电影《兰心大剧院》。影院放映时,没有测试校正画幅大小,导致出现部分字幕被遮挡的问题(尽管,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故意的,被海报上的书法迷惑),于是现在特别想写画幅(路人:?

其实,就像电影山海经这篇科普文写的,《兰心》的画幅并不特殊。特殊的是电影片头字幕的效果是那种铺天盖地/顶天立地的大字报风格,加上影院发映时没有按规定留黑边,才导致这样的放映事故发生。所以,放映员需要有武德- -

尽管不论是电影还是游戏,我都是门外汉,但是相比之下,离电影门的距离还是近一点。「刚好」借着画幅这个关键词,去了解一下游戏中的画幅设计。同时,在过往体验中,我也有感受到一些游戏中的设计与电影的有着些相似与不同。于是就有了这篇随记。

这篇随记将由电影画幅切入,简单记录一下电影和游戏中的画幅设计以及一个特别现象/技巧——

画幅切换的运用

关于电影画幅

画幅尺寸

画幅的定义:画的尺寸(来自新华字典的解释)/图像的比例。此篇讨论的是观众看到的画面比例,并不深究画幅、幕幅以及胶片比例之类的名词差异。

电影的画幅现在常见的有三种——2.35(2.35x1),1.78(16x9),1.33(4x3)。院线里放的主要是2.35或者1.78;视频网站和电视主要是1.78;老爷电视机(海鸥牌?)是1.331

关于电影院的「黑盒子」以及沉浸度的讨论,可以再开一篇了,加上不同展映空间的特殊性。比如,在通常设计为白墙的艺术馆中进行展映,如何最大化观众的沉浸体验?线上展映平台设计成黑色背景,会帮助观众集中注意力、不玩手机吗?

在电影史早期,因为胶片、拍摄设备和放映场所的限制,以前的电影画幅基本是1.33。在上世纪50年代,人们看电视比看电影更多,于是为了生计,电影人开始探索如何吸引观众回到影院。在这个过程中,关于什么是更沉浸的观影体验,电影作出的一个改变就是画幅变宽。在幕布尺寸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宽画幅的电影在放映时会出现黑边,而黑边无限延伸与漆黑的放映空间结合,也像取景框一样让观众焦点集中在电影画面上。2

screenshot穿越时空的少女(

举个栗子

于1895年放映的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的画幅是1.333

screenshot也有说法,第一部是《工厂大门》,总之都是卢米埃兄弟同年作品,不要吵了

2017年上映的电影《敦刻尔克》(Dunkirk) 的画幅就要宽些,1.78/1.90/2.204

screenshot这部电影放映版本有不同画幅比例。大场面还得宽画幅。

比起以前各种限制,现在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人们对画幅的设计显然有更多选择。所以,有想法的 主创会根据故事主题、内容、情感细节等选择某个特定画幅。

比如,2021年上映的电影Passing用的是1.33的画幅5

screenshot要上Netflix了耶

当然,关于这部影片,我觉得点睛之笔在于这是一部黑白片,而不是颜色片。模糊众人的肤色也模糊主人公们的利益立场,很妙!黑白片不等于黑白胶片,后者更有颗粒感;不过,两者都对所呈现的光影(涉及灯光和化妆造型)要求很高。

这部电影以1920年代纽约哈莱姆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基于关于种族的社会现象的故事——当时一些浅肤色的黑人,为了不被歧视,获得更好的生活,他们会把自己乔装打扮成白人。所以可以理解,导演是想用1.33的画幅来呈现年代感,和观众一起回到那段历史。从叙事细节的角度来看,另种解读是利用窄画幅聚焦画面细节,比如人物的肢体动作、表情等。

如果说窄画幅常用于历史场景,那么宽画幅常用在渲染未来感、科技感等一些大场面。

在当时,即便宽画幅在发展,2.20的画幅仍少见,所以这片从任何意义上都很「新」。不过,不确定2.35的画幅是不是后期4k修复的产物。有待考证。

比如,1968年上映的经典电影《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使用的是2.20/2.35的画幅6。除了标志性长镜头,影片呈现了很多全景画面。

screenshot宇宙呐 未来呐

一个特别的栗子

前面进行了一个漫长简单的画幅比列科普,其实简单的来说,直观体验就是

  • 1.33要方一点,窄一点;
  • 1.78习惯、顺眼;
  • 2.35就是「哇 大场面啊」(bushi

大多数电影和其画幅比例的数据是一一对应的,一部电影对应一个不变的画幅比例。但在一些电影中,出现一个特殊现象——画幅变换,比如影片放映中,画幅从1.78切到1.33再切回1.78。除了特殊放映需求导致的画幅变换,之前提到,主创会根据故事主题、内容、情感细节等选择某个特定画幅,而事实上,这个选择其实并不一定需要适用整部电影。换句话来说,一部电影可能以两种画幅比例来呈现。主创可以运用画幅比例的变换来传达信息,包括时间、空间、情感、叙事等元素。(放映员:什么呢 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一些情况下,两种画幅设计的变换也可能是无意或者是自然的表达方式。

有意设计

电影中,特别是虚构片,主创会有意进行设计某个序列的画幅变换。比如,在非线性叙事剧情片中,为配合插叙/倒叙手法,除了影片中视听语言方面的符号暗示,一些电影会利用画幅切换来直观告知观众——这段片段是特别的。

已经开始脑补,那种主人公闪回童年记忆的漫画切镜

通过画幅比例的切换,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是内容的特殊,时间的不同,空间的变化,甚至是叙事角度/人称的变换。

比如,之前提到,电影人为了生计想把电视机前的沙发土豆重新放回电影院里当萝卜青菜,因而开始拍摄宽画幅电影。

谁能理解豆瓣上这片的译名竟然是「这就是新艺拉玛」…

在1952年,电影《这就是电影呐》(This Is Cinerama)7的设计就是以1.33画幅开场,然后切换至2.59?2.59!来向观众介绍宽画幅电影的魅力和特殊。

screenshot开场。不过发现两边有幕布设计,其实也应该算在画面之内。暂时先放着吧- -

screenshot之后。画幅变宽,有曲面屏的效果。才50年代呐,不愧是影视工业黄金矿工。

再比如,2020年的电影《西蒙·查玛》(Simon Chama)8中,穿插的几段男主角童年的回忆,均通过原画幅变窄(观众观感:黑边多了)来呈现。(暂无影片截图)。这是指不同的时间线。

最后一种常见的变换用法是当电影出现戏中戏。2020年的电影《海边电影院》(海辺の映画館)9讲的是一个关于电影和电影院的故事。影片中,某处出现戏中戏时,原画幅会变窄,露出黑边。这种变换的运用也是因为黑边是电影画面的一个标志(像是循环语句- -)。这个时候,观众可以辨别什么时候是现实,什么时候是演戏(真的可以吗?)

自然变换

两种画幅的变换也可能是无意的。在(不止)纪录片中,其中一类的剪辑风格即是运用历史影像资料(可以是照片、电影、电视)结合当下的拍摄,那么历史的画幅习惯和现在的不同,不同资料的画幅比例标准也不同,自然产生了变换。

比如,2021年的纪录片《东洋魔女》(Les Sorcières de l’Orient)10是法国导演拍的日本女排纪录片。片中插入了一些以前的比赛录像和动画片片段,而这些史料的画幅比例主要是1.33。 screenshot现实片段(?)

screenshot动画片段

2019年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第一章短片——开国大典升国旗则展示了当时的照片。

screenshot珍贵照片。在真照片前短片内还有一个片段进行了情景重演(Reenactment)也是切换成1.33画幅,有些有趣哦

2021年的纪录片《夏日之魂》(Summer of Soul (…Or, When the Revolution Could Not Be Televised))11利用大量历史录像片段和现实采访讲述了一段没被公开的黑人音乐节的故事。 screenshot现实片段

screenshot珍贵的录像片段

小结

图放太多了?还是废话太多了?因为长度是裹脚布,所以现在打算分成上下篇。

在这篇中,主要写了关于电影的画幅以及一些电影中出现的画幅切换效果。除了技术限制或者习惯导向,选择特定的画幅比例可以帮助电影更好地说故事。(注,本篇不是指画幅是个定式(老片新拍也不一定要1.33的意思),只是一个讨论角度。)那么,在游戏中有无这种画幅特性或者画幅切换的用法呢?

接着看下篇吧。

感觉旁记赶上半篇正文的碎碎念大师h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