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一篇写了两年多的笔记。
愚人的四月一号,本篇整理自豆瓣日记0.0-1.2(从情人节写到植树节)

什么是实验电影? 百度说:「实验电影一般是指拍摄风格和制作方式与那些主流的商业和纪录片相异甚至对立的影片,或者以一种新的视听语法出现,或者新的类型。 这种电影早期主要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大部分没有传统的叙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

一月初的时候在西岸美术馆看了一场实验电影主题的短片展映,所展映的作品均来自导演玛雅·德伦(Maya Deren)。实验电影的门槛可能算是最高的展映内容。当时展映方请了一位专门研究玛雅德伦的教授来介绍,介绍了生平,思想,之后要看的每部作品都有短小介绍,也提到因为是实验电影,「看不懂不要紧,就看下去吧」(大意)。整段介绍并不长,但我觉得对之后观看(没有入睡)有帮助。短小精悍、直击要点(大概这就是学者的风范吧,仰望)。

老师提到玛雅作品中有极具个人色彩的时间感,特别是在纵向上的叠加。这点即为本篇的主题,将以《午后的迷惘》1为文本,来写一下我感受到的叠加现象——关于时间。

午后的迷网

Meshes of the Afternoon(中译:《午后的迷惘》,下简称:「午后」)

围绕「午后」的讨论,有一个重点是女性主义。很可惜,本篇不会写到了,之后也不想展开。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剧透预警!

之前写到在玛雅的作品感受到特别的时间感,学到名词:纵向发展(叠加)——

在一个时刻停止……纵向用韵律、意象等不同元素……堆砌出一个充满诗意的金字塔

纵向发展的表达感觉是看过的,比如故事设定中的各种轮回算是一种。但这种说法,「叠加」和「堆砌」,对我来说是新奇,脑中小人像是在玩叠叠乐/挑木签,或者是画画时若干个图层(铅笔草稿、勾线、上色)

时间感是一直以来特别着迷的点,比如:Slow Cinema、观察纪录片(observational doc)、非线性叙事等(另外是海/水的元素,然后是声音和颜色(- -算起来,好多哦))。就像是人们:(古老)纪录片研究总爱讨论真实性、KPOP组合沉迷讨论谁是ace、apex不同控制设备之间的辩论等等,在感受到一些时间要素的时候,我总是想要拿出来写写。

此时想插入It Takes Two里Magic Castle中关于时间的设定,角色们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控制,面白.jpg。一个非常不恰当的类比,ticktok关于时间的设定感觉像是春晚绘本——说书的。

单选午后,主要因为(我自己感觉)这部有相对具象的故事,比较好写。另外,影片中也出现了一些符号元素(重复、镜子),触发了一些联想(过度解读预警?),有想写的。(虽然但是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 -)

看了几部玛雅的短片后,感觉在她的世界里,时间像是迷宫、或者是无限循环的电梯(此时脑补了《境界的彼方》冷面妹妹追杀未来的场景),或者是mesh

mesh(noun):

  1. material made of a network of wire or thread.material made of a network of wire or thread.
  2. an interlaced structure.

迷惘是个有趣的意译,有感受到人们午睡醒来时片刻的摸不着头脑(或者是对电影的观后感)。如果直译的话,“午后的网”,我就瞬间联想捕梦网,莫名多了一丝恐怖氛围?(大概因为捕梦网联系噩梦)。不过想想网,想到古代织布的过程,在一个固定的位置纵向叠加,感觉和玛雅电影中对时间的纵向发展的表现联系上了。

screenshotcr 网络的角落

午后讲的是一个女人午后回家小憩的故事。

screenshot开头

对于主角她来说,在沙发上入睡后,此时世界暂停了,她陷入了一场循环,分别三次看到那个黑衣人、路口,看到自己在追赶,最后开门回家。

screenshot循环1

screenshot循环2

screenshot循环3

尽管三段循环中主角以大致相似的顺序移动(室外小路,楼梯,室内一楼,二楼),每段穿插着一些不同的变化。比如,循环1是追逐黑衣人的正面第一视角,而循环2则是在窗边看(时间回溯了);主角追逐黑衣人时的节奏的变化;走上二楼时,一些像是在跳舞的镜头旋转(行为艺术),特别加上后来配上的日式音乐,人物或者说故事的韵律和节奏感被放大了。

舞蹈是另一个玛雅作品中常见的元素,这或许和她本身对舞蹈的兴趣有关。在另一部《摄影机对舞蹈的研究》短片中,摄影机记录了跳舞的过程,而通过一些剪辑和镜头移动(比如影片的末尾)摄影机似乎也变成了一个跳舞的人。

最后是分身,老师提到这也是其作品中的常见元素。我想,这或许是叠加的产物。三次相对独立的循环出现了三个主角的分身,她们打破时间的框架,在一个时刻同坐在桌前,选钥匙或者匕首,最后拿匕首的人走向主角本体。

screenshot分身

午后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夏日午后雷阵雨前的午觉。剪辑带来的循环重复加重了闷闷沌沌、昏昏沉沉,而匕首、黑衣背影加剧了紧张。最后的破碎劈醒了主角(还有睡着的观众kk)。

网络的延伸

关于电影中的纵向发展,除了玛雅德伦的作品,还有吗?

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一些在同一段时间内(循环)发生故事(多线叙事/非线性叙事)的电影。 喜欢的例子是Dunkirk (dir. Christopher, 2017)(第一反应想到的大概可以算是个喜欢的例子)。敦刻尔克,讲的是大撤退事件背景下,分别来自海、陆、空角度的三段故事。不想再赘述,陀螺老师之前有发一集关于这部电影的拉片视频2,很精彩。视频中,他分析了三段式结构的剪辑,另外点出了剪辑点、Hans Zimmer的配乐和音乐中的Shepard Tone相结合。(想到Dune沙丘里的配乐)

screenshot沙丘来了(bushi)(不过,为什么比例是这样的?)

如果将纵向发展看作一颗大树干(时间、主线)上抽枝发芽(变化、支线),那么在敦刻尔克中,大撤退的时间背景为树干,三条故事线可以看成树枝,以及特殊的配乐音调加重了三条线的韵律感。

还想到一些推拉镜头、构图(一些条条框框,比如:窗户、门)变化的发展,一觉醒来忘记电影例子。

那就略过进入下一篇,Gorogoa和Framed中的叠加,关于一个场景的反复和变化。

懒猪h(年末可以出个总结,变身多少种动物- -)

附后:延伸阅读:

  1. 关于实验电影的视频论文
  2. 最后的构图,脑海里第一反应是日本导演成濑巳喜男的「女が階段を上る時」(中译:女人步上楼梯时)和小津安二郎的系列作品。但一时间没去找电影确证,先看看视频论文吧。开头部分Way of Ozu

注释: